我们都责任共创一片蓝天,找回我们心中的绿色

深圳,一个美丽的海滨城市,我的第二故乡。五月的江南,还徜徉在舒适的暖阳下,而深圳则已经全城火热地沸腾了,炽阳的温度热得人喘不过气来,快节奏的生活奏响了这个城市的乐章,这就是我生活了十六年的海滨城市。

 

周末,我早早的起床,来到公园晨练。呼吸着清新的空气,漫步在公园的小道。一群身披红马甲的志愿者引起了我的注意,他们青春飞扬,到处洒播着正能量。他们脸上洋溢着的笑脸,像吹拂过的一阵阵爽朗的春风,他们像拾荒者一样在清理公园游人丢下的垃圾,用自已的身体力行默默的引导大家。让我想到了,公园是城市的绿州,是城市环境的过滤器,更是产生快乐的源泉。做为广大市民共同的家,市民休闲的好地方,大家都要自觉地爱护家园,维护好环境卫生,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去保护和爱护,别让城市的绿地从此消失。

 

无论我们生活在同一个地球上的任何一个城市,呼吸新鲜的空气,寻找天然氧吧,是每个人的心声。当雾霾笼罩了整座城市,空气指数让人喘不过气时,我的心情也随之黯然而郁闷。我想到了我的第一故乡——湖南城步,那里有海拔2000米多高的八十里南山,四十八坪,四十八溪,青青的绿草妆扮了每一座山头,走在山间小道上,呼吸着大自然赐予给我们最宝贵的空气,让人心旷神怡,流连忘返,这才是地球真正的味道。

 

生活在喧闹、繁华、工厂林立的城市,空气受到了工厂废气排放的污染,河流也被厂矿排放的废水染黑,恶臭熏天,直叫人窒息。这时,我明白了,生存的环境是多么的重要。同为炎黄子孙,共同生活的故土,我们要保护生命之源——母亲河。无论我们身处何方,建设生态文明城市是你我的责任。这让我想到了我曾经的一次简单的旅行。

 

去年十一月,我和朋友从深圳来到了湖南城步和广西交界的十万古田,这里海拔1300米,分上,中,下古田,路边是郁郁葱葱的南山大杜鹃,国家二级保护植物青钱柳树。爬上上十万古田,映入眼帘的是原生态森林。一片片绿荫荫的千年苔藓,没有尽头,行走和躺在这千年苔藓上,就象躺在席梦思床上,一阵微风吹来,让你有一种久违的舒心。摘下几串青翠欲滴的青钱柳树叶,甜甜的汁液浸入肺腑,仿佛全身都充满了能量。置身在山林中,我们像孩子般的欢笑,天然氧吧给我们新的活力。

 

纵横千山万水,沿途欣赏大自然的美景,同时也看到了大西北黄沙漫天飞舞,首都北京雾霾笼罩,桂林漓江的水也不再清澈见底,多想唤起记忆中的惬意。领略了浙江舟山千岛湖,更忘不了“亚洲第一高”用磊石筑成的白云湖,乘坐快艇穿越在30公里长,大大小小48座山水环绕,影人倒映的湖光山色中,才发现青山如画,水长流的生活环境带给人温馨、健康。植树造林,保护水土流失,消除雾霾,创造绿色的生活长廊。

 

旅游归来,我久久不能忘怀那风景优美,空气清新,适合休闲度假的小山村。同在一方热土,有些城市的环境保护的如此之好。而我身边的城市,却慢慢地成了不适宜居住的地方,这太让人担忧。也许是因为这里的人来自五湖四海,也许是人口太多,素质参差不齐,也许是执法部门的执行力度问题等等。不管是何原因,同在一方热土,我们都责任共创一片蓝天,找回我们心中的绿色。只要人人都从我做起,爱护周边的环境,减少污染,就一定可以创造一片亮丽的蓝天,给自已和子孙后代留下比财富更珍贵的——健康的绿色。

 

穿过斑驳的老城门,踱过沧桑的石拱桥,静静地伴着古老的汝河信步徜徉。

 

此刻,堤岸上的树木大多已改了容颜,换了装束。木兰的叶子凋落殆尽,枝头却孕满小桃一般的花蕾,外边裹着褐色的毛茸茸的苞片,它正暗暗地攒着劲,好在来年春天尽情绽放。石楠还是油绿葱翠,团团红果如红豆般鲜亮,像玛瑙般晶莹,平添了几分成熟的风韵。枇杷肥厚的绿叶簇拥着白色的花朵,暗香浮动,清雅怡人,连蜂儿也忘了节令不肯离它而去。红枫已老,残叶当风,却依然洋溢着穷且益坚的豪气。垂柳婀娜,满头金发随风飘舞,不时地把发梢浸在碧水里洗濯,不改那少女的爱美之心。

 

河滩上长满野草,那草色却迥然不同。离水较远的一片枯黄,脚踩上去会发出兹兹的响声,有如踏在积雪上。离水较近的是半黄半绿,那软软的富有弹性的感觉,就像是踩在厚厚的地毯上。而半浸在水中的则碧绿如故,生机盎然,让人感悟到水对生命的滋养。一丛丛的芦苇另有一番迷人的韵致,翠绿的纱裙已换成金色的旗袍,而戴在发髻上的洁白绒毛更让它显得妖娆妩媚,仪态万方。

 

绕过一片茂密的芦苇丛,眼前的河面宽广而开阔。河水澄澈,波光潋滟,闪耀着蔚蓝的庄严与沉静。河边有几个冬钓者,他们身着短大衣,脚穿防水鞋,安坐在折叠小凳上,左边是装备包,右边是竹鱼篓,前面摆放着三五根钓竿。他们并不聚集在一起,彼此间隔着一定距离,不说话,也不抽烟,目光坚定,神情安详闲适点缀在岸边,给冬日的汝河增添了几分诗情画意。

 

望着冬钓者的身影,我不禁想起当年的姜太公是不是也像他们一样垂纶于磻溪河畔(又名伐鱼河)。太公生在商世,因见纣王无道,遂弃官隐居,终日以垂钓度日。后来终于被周文王发现,文王礼贤下士,亲到伐鱼河畔迎聘,奉为军师。于是,姜太公就辅佐文武二王伐纣灭商,开创了西周数百年基业。白居易在《渭上偶钓》诗中说姜太公“钓人不钓鱼,七十得文王”,可见太公钓鱼志不在鱼,是为得明君而辅之,施展才华,建功立业,造福黎民。

 

望着冬钓者的身影,我不禁想起当年的严子陵是不是也像他们一样垂纶于富春江上。子陵博览群书,少有高名,与刘秀同游学。刘秀做了皇帝以后,思贤念旧,绘影寻访,希望他来一见。子陵不愿受封为官,乃隐名换姓,反披羊裘,隐居桐庐富春江钓鱼。范仲淹《严先生祠堂记》云:“云山苍苍,江水泱泱,先生之风,山高水长。”可见子陵钓鱼志不在鱼,是为表明自己不慕名利的高风亮节。

 

望着冬钓者的身影,我不禁想起当年的张志和是不是也像他们一样垂纶于江湖之上。志和字子同,年十六游太学,举明经。曾上书朝廷,为唐肃宗赏识,供奉翰林。后因事贬谪,遇赦后以亲丧不复仕,扁舟三江,垂纶五湖,自称“烟波钓徒”。唐李德裕评张志和:“隐而有名,显而无事,不穷不达,严光之比。”这位亘古未有的超级“钓鱼迷”,其志也不在鱼,只为彰显自己“枫叶落,荻花干,醉宿渔舟不觉寒”的旷达洒脱和“青箬笠,绿蓑衣,斜风细雨不须归”的悠闲自得。

 

望着冬钓者的身影,我不禁想起当年的袁世凯是不是也像他们一样垂纶于洹水之上。在风雨飘摇的晚清,袁世凯政治上的显赫与成功,引起了满清王公大臣的慌恐,摄政王载沣以宣统帝的名义颁旨,令袁世凯“回籍养疴”。袁便隐居安阳洹上,终日清心垂钓,还特意拍了张“渔翁独钓”的照片登在报刊上,又请人画一幅《袁公垂钓图》挂在客厅,以示与世无争。当然袁世凯并非真要归隐江湖,不过是等待时机东山再起,他朝夕于是、念兹在兹的唯有“权势”而已。

 

那么,眼前这群冒着冬寒在汝河垂钓的人又是为了什么呢?看到一位带着眼镜举止斯文的钓者收拾渔具准备返回了,便上前搭讪:“今天收获怎么样?”他晃了晃手中的鱼篓:“今儿运气不佳,蹲了一整天只钓了条斤吧重的鲫鱼。”我说:“到宿鸭湖鱼市上可以买到又大又肥美的各类鲜鱼。”他笑了起来:“这你就不懂了,钓鱼的人并不是为了吃鱼。钓鱼其实是钓娱,只为娱不为鱼,拿起鱼竿,其乐无边,一竿在手,无忧无愁!”我说:“没想到钓鱼还有这等妙处。”他把装备包背在肩上:“这当然!钓鱼可以修身养性。寻找一个水碧草芳的幽雅所在,打好窝子,上好鱼饵,下好鱼钩,就可以静静地等着鱼儿上钩。聆听着悦耳的鸟鸣,呼吸着清新的空气,什么都不用想,全神贯注地盯着水面,专心致志于浮漂的动静,工作的劳累,生活的烦恼,精神的倦怠,心理的压力,全都烟消云散,杳无踪影。常言说的好:拿起鱼竿,丢掉药罐;一竿在手,延年益寿。我的体会是举竿垂钓,旷性怡情;静坐凝视,胜似练功。”他走了两步,又回头对我说:“垂钓算得上一项有品位的休闲运动呢,它具备赏画的绚丽,吟诗的飘逸,弈棋的睿智,游览的旷达。”

 

眼镜走了,我还在回味咀嚼他的话。我开始理解汝河垂钓者的精神境界了,他们非为名来,非为利往,既不贪求权势,也不渴慕功业。他们追求的是淡泊闲适的生活,平和愉悦的心境,放旷无羁的个性,健康豁达的人生。得之坦然,失之淡然,争其必然,顺其自然正是这群垂钓者的最好注脚。

  • 标签:
  • 发表日期:2023年05月24日 编辑:w