万物皆有定数,人生在于心态

一盏灯努力工作,一支笔努力工作,一支笔努力工作来建造一条知识之路。 路漫漫其修远兮,三十年的写作,近半个世纪的写作,越来越不知疲倦。 喜欢书伴,喜欢恋人,迷恋它,“元”字承载着沉甸甸的分量。

吃了“皇粮”又找了份工作的阿山里娃,在父母长辈眼里算是有前途的,因为毕竟我是中考恢复以来第二批中考的幸运儿。 拿到通知的那天,记忆里全是“村”风波!真的为父母争取了一份荣耀!

我进入师范后,真的和书结下了不解之缘。 我对现状越来越不满意。 踏上阅览室图书馆的门槛,我迷上了文学和诗歌。 我从小就应该有一个诗人的梦,但是我来晚了,到了十八岁。

初中的时候,我没有看过一本文学书。除了在课本上看过一些经典文本,我对文学还很陌生,文学的启蒙和熏陶就更遥远了。

1982年,我上师范的时候,有幸读到了人生中的第一部小说。不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,而是首届茅盾文学奖获得者,当代著名作家李国文的《冬天的春天》。 对我以后的文学创作影响深远。 当时中国是文学的文艺复兴时期,许多纯文学刊物相继创办,读者群庞大,销路很好。 随便拿起一本杂志,里面一定有现代诗歌。 逐渐读诗,一个个读了很多北岛、舒婷、谷城等诗人的诗。

1984年,我校组织了“十一届”征文活动。第一次拿起笔,写了一首题为《故乡的秋夜》的诗,表达了对故乡的爱。 这首诗出人意料,一炮而红。我获得了作文诗歌组一等奖。 领奖的那一刻,心里充满了幻想,有了新的目标:十年后,我要在省级诗歌杂志上发表诗歌;二十年后,一本有书号的诗集由正规出版社出版。

后来,仅1986年4月,我就写了二十八首诗。在同学的支持下,我油印了一本书《晨曦》作为纪念品送给同学。 虽然我自己也留了几本,但是毕业后寄给了全国各地的杂志。 自然没有泥巴的消息,我也没有这个油印本。

三十年,弹指一挥间,星转斗移,说过去的就过去了,我与书的情缘依旧未了。 一整天,下班后,我总是把书拿在手里。 几年后,虽然有些诗歌在省级刊物上发表,但有些诗人的梦想并没有完全实现。

90年代后期,诗坛低潮,没有人去钻旧纸。 好像身边只有我一个人在读不完的书,写不完的诗,把孩子和家务都推给老婆和父母。 我不抽烟不喝酒,但是我沉迷于书籍。 一顿饭不吃是可行的,一分钟不看书是不可行的。 书价高到我一天比一天买不起,工资却一次次因为空调。我年年欠工资。更有甚者,1997年欠了半年工资。

尽管如此,我们全家繁衍生息,衣食无忧,但我读书的时候,我觉得我过得很好。 如果每天不学习,总觉得内心空虚,就像烟瘾上来的烟民,或者少喝一次酒的酒徒。 别人都努力挣钱了,我还是死抱着穷不放,买书读书。 政府订阅的报刊数量逐年增加,而我自费订阅的书刊数量逐年减少;单位订的书刊没人看,我能看到的书刊都在偷我的时间。 别人都玩的潇洒,我还是近视的眼睛累。 老婆支持我,父母摇头,同事不理解,邻居觉得我累。 我知道我永远不会半途而废。 我之前的承诺:二十年一本正规出版社出版的诗集,至今没有实现!
  • 标签:
  • 发表日期:2022年10月24日 编辑:w